养的蟋蟀最长的寿命是多少?
蟋蟀的寿命和环境温度,光照条件,雨量的多寡及食物来源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。一般说来,在自然界的寿命不超过八个月。每年六七两月,是当年所生的蟋蟀相继出卵的时期。初生的幼虫体小,力弱,喜栖息于草丛、枯叶或疏松的泥沙中。在此期间,天气尚暖,食物来源较丰富,幼体成长较快。当进入八月中旬后,天气渐凉,食物来源减少,蟋蟀进入产卵期,幼体成长亦进入“慢车道”。产卵期是蟋蟀繁殖新生命的时期,也是老一辈蟋蟀生命力开始衰弱的时期。
进入九月下旬以后,天气逐渐转冷,雌蟋蟀产卵已近尾声,渐渐进入衰老阶段。雄蟋蟀此时还处于壮年,斗劲十足。人们所珍玩的蟋蟀,一般就是此时的壮年雄虫。自八月中旬至九月下旬的这两个来月,正是蟋蟀们生命力最强壮的时期。
但也有例外,有一只“紫大头”出卵于七月初,当第一个酷暑结束后,它已长成壮龄蟋蟀。当斗场上的雄蟹一个个战死或饿死后,它仍在暗无天日的瓦片下顽强地生存。当第二年的端午节时,一群幼龄蟋蟀在瓦砾下聚会,这只已经寿过中秋的老者也来凑热闹。这些尚未进入壮龄期的幼虫仍把老者当劲敌,它们围着老者你争我斗。但尽管这些幼虫体大有力,但仍不是老者对手。它们一接触到老者,即被老者的须和牙所伤。最后,老者乘势出击,一下子将对手擒杀,瓦砾下留下一滩血迹。当这些幼龄蟋蟀惊愕不已的时候,老者已经悄悄离去,去寻找新的食物。这次战斗,使同辈蟋蟀对老者敬畏有加,给它以更大生存空间。以后,这老者便成为这群幼虫的保护神,并教它们生存之术。这批幼虫在老者的呵护下,一个个长成壮龄蟋蟀直至雄虫,老者也由甲虫变成乙虫。
老者死后,由它呵护成长的“子侄”们将老者安葬,并在它的墓旁建了一座庙,立了一通碑。碑上刻着八个大字:蟋蟀英雄,永享血祀。